查看: 44|回复: 0

林徽因: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

[复制链接]

84

主题

122

回帖

963

积分

高级会员

积分
963
发表于 昨天 04:31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点击洪升华先生相关文章链接:笔墨升华

山河如故,书信长存:
再读林徽因的烽火家国
mmexport1758272651715.jpg
一提及林徽因,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?是与徐志摩、梁思成的情感纠葛?是“人间四月天”的诗意标签?还是战火中守护古建筑的瘦削身影?

明明已经是很多面的林徽因,但又总像雾里观花般看不清晰。直到有人将所有跟她相关的书信,她的流年碎影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。读林徽因中文书信,看到那些泛黄信纸上的字迹,才真正撕开历史的滤镜:书信的背后,是一代才女真实的内心与温度。那位被议论了百年的女性,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爱国情愫。
mmexportbda4513d303a5a030e9ca05fe7e10994_1758272849036.jpeg
世人总爱捕风捉影林徽因的情事:徐志摩的《再别康桥》被过度解读为对她的隐晦思念,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的传说流传甚广,连冰心笔下《我们太太的客厅》里那位被宾客围绕的女主人,也被牵强附会成她的写照。文中描绘的“软艳客厅”里,“科学家陶先生、哲学教授、文学教授与诗人云集”的场景,被后人不断演绎成暧昧的社交图景。
mmexportfaa3afd8385aa4283a2a1a037725bdc7_1758272552053.jpeg
可在北总布胡同的那个院落里,他们针砭时事、切磋学问,谈论的事情从来跟暧昧无关。金岳霖晚年明确澄清:“三十年代,一些朋友每个星期六有集会,这些集会都是在我的小院里进行的...谈得多的是建筑和字画”。住在附近的友人也回忆佐证,“金岳霖经常被找来参加梁氏夫妇的聚会,但是到了星期六的下午,流向就倒过来了。梁氏夫妇就穿过他的小院子,进入他的内室,和客人混在一起讨论学问”。
20250919_051835.jpg
在她现存的百余封书信里,与男性友人的往来,跟风花雪月都毫无关联。给金岳霖的信中,她跟他论证《逻辑》一书中的细节问题,讨论邓叔存带来的古画、新得的《营造法式》残卷;与沈从文通信时,正值战乱流离,她在信中细述沿途见闻,尤其牵挂文化遗产的安危。给胡适的信里,她用学术当作武器:“这种工作(指古建实测)在国内甚少人注意关心,我们单等他(指梁思成)的测绘详图和报告印出来时吓日本鬼子一下痛快:省得他们目中无人以为中国无此等人才。”

信中传达出的,是悲怆、是对文明存续的焦灼,更是以笔为盾的坚守。翻遍所有的信件,所有的“暧昧”都是捕风捉影,他们交流的,不过是知识分子间的精神共鸣。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,他们在书信里搭建起一座象牙塔,讨论的是文脉传承,是民族未来,是比儿女情长辽阔百倍的山河岁月。
mmexport1758272609966.png
若说与友人的信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共鸣,那写给家人的文字,便是卸下所有光环后的血肉温情。世人熟知的“你是爱,是暖,是希望,你是人间的四月天”,是她写给刚出生的儿子梁从诫的诗。

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,8岁的女儿梁再冰正在北戴河避暑,林徽因在北平给她写了封长信,开头便说:“宝宝,妈妈不知道要怎样告诉你许多的事,现在我分开来一件一件地讲给你听。”她用“第一、第二……第十”一条条列举,把战乱中的生活与信念娓娓道来。信中直面战争的残酷:“我们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;但是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,我们都愿意打仗,那时候你就跟着大姑姑那边,我们就守在北平,等到打了胜仗再说。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,什么都不怕,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。”她叮嘱女儿“现在顶要紧的是身体要好,读书要好,别的不用管”。字里行间,是家国大义,更是慈母的拳拳之心。
mmexport1758272635981.png
抗战全面爆发后,林徽因一家毅然拒绝撤离北平的劝告,选择与同胞共赴国难。最令人动容的是,林徽因的三弟林恒放弃清华学业,报考中央航空学校,成为抗战飞行员。1941年3月,林恒在成都空战中英勇殉国,年仅25岁。噩耗传来,林徽因强忍悲痛在病榻上写下《哭三弟恒》:“中国还要上前,黑夜在等天亮”。她不仅是一位失去弟弟的姐姐,更是千千万万个为抗战牺牲的家庭的代言人。

给梁思成的信里,是患难夫妻的相濡以沫。在李庄的贫病岁月里,她肺病加重,躺在床上给外出考察的丈夫写信,字里行间全是细碎牵挂:“我最不放心的是你的健康问题,我想你的工作一定很重你又容易疲倦”。她叮嘱他“苏联冷,千万注意呼吸器官的病”。颠沛流离的战火中,她始终与他共守着“文献即文明”的信念。

抗战期间,梁思成、林徽因夫妇带着孩子们辗转长沙、昆明、李庄,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。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,他们仍然坚持古建筑研究,将重要资料藏在床板下、枕席间。1939年天津发大水,存于银行的古建照片底版被毁,她与梁思成、刘敦桢等人的十年心血付之东流,转头却又强撑着整理残存手稿,在信中与梁思成商酌补救办法。林徽因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:“我们的研究不是为了自己,而是为了证明中国文明的伟大,让敌人知道我们不是他们想象中的劣等民族。”
mmexport6953ed06e17f7493c65a8ef2dc3ae0a4_1758272882305.png
这样的精神是一整个家族的传承。这些家书里,没有“才女”的光环,只有母亲的牵挂、妻子的惦念、姐姐的痛惜。这些家书里,没有诗与远方的浪漫,只有战火中撑持一个家的坚韧。风骨啊,从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孤傲,而是在柴米油盐与生死离别里,会难过、会担忧、会落泪,却依旧挺直腰杆和脊梁。

1937年7月,梁思成与林徽因带领考察小组发现佛光寺东大殿,那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,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梁思成说“工作至苦”。林徽因却在“苦”中关注一些微小的细节,比如:“在砖堆中间偶然碰到菩萨的一只手一个微笑,都是可以激动起一些不平常的感觉来的”。这一发现以实物有力回击了日本学者“中国已无唐代木构”的断言。
mmexport2457952311ecb18a46bbcc10e9624274_1758272713026.png
对事业的执着,直到林徽因缠绵病榻也未曾有丝毫褪色。1947年林徽因已经卧床不起,仍坚持与梁思成讨论《中国建筑史》手稿。已近弥留之际仍在关心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。梁思成在《图像中国建筑史》中写道:“最后,我要感谢我的妻子、同事和旧日的同窗林徽因。没有她的合作与启迪,无论是本书的撰写,还是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工作,都是不可能成功的。”林徽因对事业的追求,从田野考察的泥泞到病榻案头的灯火,终其一生,从未熄灭。

翻开《她的流年碎影:林徽因中文书信集》,一代才女的饱满形象跃然纸上。合上《她的流年碎影:林徽因中文书信集》,战火的温度仿佛还停留在指尖。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年幼的梁从诫问母亲如果日本人打到重庆该往哪逃,林徽因指着门前的河坚定地说:“国之不存,怎顾得你!”这句话后来被儿子铭记终生;1937年11月战局最危急时,林徽因在给沈从文的信中仍保持着清醒的乐观:“说到打仗你别过于悲观,我们还许要吃苦,可是我们不能不争到一种翻身的地步……”这种信念支撑着她在最艰难的岁月里,将图纸“藏在床板下、枕席间”,坚守着古建实测工作的学术初心;1953年讨论北京文物保护时,她在座谈会上痛心地说:“你们拆掉的是800年的真古董……有一天,你们后悔了,想再盖,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!”

这位生于1904年、逝于1955年的女性,一生横跨新旧中国,既是文人,更是建筑学家;既是母亲,更是妻子;既是历史见证者,更是她自己。她的书信串联起了一个民族从苦难到重生的轨迹。撕掉标签、丢掉轶闻,这才是真实的林徽因:有烟火气的温暖,有知识分子的风骨,更有一个中国人在时代洪流中,从未弯曲的脊梁。
mmexport1758271406639.png
这样的她,不止在“人间四月天”的旖旎里,更值得所有人去铭记。
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bbs.atlanta711.com

GMT-5, 2025-9-20 12:16 , Processed in 0.064303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