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: 318|回复: 0

杨振宁院士逝世,他留下的“对称之美”永存

[复制链接]

57

主题

3

回帖

299

积分

中级会员

积分
299
发表于 2025-10-19 21:26:2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罗朝光 于 2025-10-19 21:27 编辑

著名物理学家、诺贝尔奖得主、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,享年103岁。这位跨越世纪的物理学巨擘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科学遗产,其中最为人称道的,是他对“对称之美”的执着追求与深刻理解。
“杨振宁先生是近代物理的伟人。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文小刚在接受采访时这样缅怀。作为凝聚态物理学家,他特别指出,杨振宁的科研生涯完美体现了“美成真”的物理思想。


打破对称,却拥抱对称之美
1957年,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“宇称不守恒”理论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。文小刚教授解释说,这项工作“打破了人们关于自然界必须完美、必须满足所有对称性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,把对称性、完美性拉下了神坛”。
然而,颇具戏剧性的是,杨振宁本人从未放弃对“对称之美”的追求。他一生中大部分的研究,恰恰是从对称之美出发,来理解这个丰富而神秘的世界。

构筑现代物理学的基石
杨振宁在杨-米尔斯理论和杨-巴克斯特方程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,成为他科学遗产中的璀璨明珠。
文小刚教授用生动的比喻解释道:杨-米尔斯理论描述的是宇宙中“波状物质”,它是理解自然界“强相互作用”和“弱相互作用”的理论基础。这一理论,与描述“粒子形态”的物质理论相辅相成,共同构建起我们对宇宙的基本认知。
更令人惊叹的是,在文小刚自己的研究中发现,满足杨-巴克斯特方程的物质所产生的密度波,竟然精确地对应了杨-米尔斯理论所描述的波动。这些波动最终演生出传递相互作用的波状物质,如胶子、W和Z玻色子。

“女娲之石”般的科学遗产
文小刚教授深情地总结道:“杨先生当年所发现的几何和代数上数学之美,正是构筑我们宇宙基本相互作用的一块基石,堪称现代物理学的‘女娲之石’。”
这一比喻恰如其分——正如神话中女娲炼石补天,杨振宁的理论成果填补了人类理解宇宙的关键空白,为后世物理学家探索“物质与信息如何统一”等根本问题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。
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bbs.uscity365.com

GMT-5, 2025-10-28 11:17 , Processed in 0.058308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