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罗朝光 于 2025-10-19 21:27 编辑
著名物理学家、诺贝尔奖得主、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,享年103岁。这位跨越世纪的物理学巨擘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科学遗产,其中最为人称道的,是他对“对称之美”的执着追求与深刻理解。 “杨振宁先生是近代物理的伟人。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文小刚在接受采访时这样缅怀。作为凝聚态物理学家,他特别指出,杨振宁的科研生涯完美体现了“美成真”的物理思想。
打破对称,却拥抱对称之美 1957年,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“宇称不守恒”理论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。文小刚教授解释说,这项工作“打破了人们关于自然界必须完美、必须满足所有对称性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,把对称性、完美性拉下了神坛”。 然而,颇具戏剧性的是,杨振宁本人从未放弃对“对称之美”的追求。他一生中大部分的研究,恰恰是从对称之美出发,来理解这个丰富而神秘的世界。
构筑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杨振宁在杨-米尔斯理论和杨-巴克斯特方程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,成为他科学遗产中的璀璨明珠。 文小刚教授用生动的比喻解释道:杨-米尔斯理论描述的是宇宙中“波状物质”,它是理解自然界“强相互作用”和“弱相互作用”的理论基础。这一理论,与描述“粒子形态”的物质理论相辅相成,共同构建起我们对宇宙的基本认知。 更令人惊叹的是,在文小刚自己的研究中发现,满足杨-巴克斯特方程的物质所产生的密度波,竟然精确地对应了杨-米尔斯理论所描述的波动。这些波动最终演生出传递相互作用的波状物质,如胶子、W和Z玻色子。
“女娲之石”般的科学遗产 文小刚教授深情地总结道:“杨先生当年所发现的几何和代数上数学之美,正是构筑我们宇宙基本相互作用的一块基石,堪称现代物理学的‘女娲之石’。” 这一比喻恰如其分——正如神话中女娲炼石补天,杨振宁的理论成果填补了人类理解宇宙的关键空白,为后世物理学家探索“物质与信息如何统一”等根本问题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。

|